孩子情緒不好的時候,用什么方法可以孩子學會與情緒相處呢?在此送上一位媽媽的觀點,希望能幫助到你!建議,家長應該理性處理,畢竟情緒誰都會有!
1、不責備孩子的壞情緒
人都會有情緒不好的時候,也都有可能情緒失控,這是很正常的事,所以我們不會責備孩子。相反,我們認為,父母應該允許孩子自然地表達他的情緒,不回避,也不壓抑。
要讓孩子能自然地表達情緒,爸爸媽媽需要幫助孩子養(yǎng)成“安全型依戀”,就是讓孩子知道,他無論表現(xiàn)出什么樣的情緒,爸爸媽媽都能接受,所以他的情緒可以直接、公開地表達,無論這些情緒是積極還是消極。
但確實有些父母,對孩子的情緒不敏感,甚至會嚴厲批評和懲罰孩子的情緒,比如不允許孩子發(fā)怒、不允許孩子沮喪等等,那么孩子正常、自然表達情緒的途徑就會被阻斷,孩子很可能通過另外兩種方式表下情緒:
一種是“回避型”,就是回到家里,什么都不說,什么都不表現(xiàn);另一種是“反抗型”,就是夸大自己的情緒,以引起父母的重視或者對大人表示反抗。這兩種情況,都比孩子自然地將情緒表達出來,要糟糕得多。
2、不強化孩子的壞情緒
孩子情緒不好時,我們基本上是采取冷處理的方式,讓孩子自己冷靜下來,不試圖制止壞情緒或者用其他事情轉移孩子的注意力。
只要細心觀察,你會很容易發(fā)現(xiàn),情緒失控的孩子身邊,都會有一個正在千方百計制止的成人。父母對壞情緒的干涉,都會火上澆油,讓孩子的失控、發(fā)脾氣愈演愈烈。
3、制止與壞情緒相伴的破壞性行為
孩子情緒失控時,我們不會試圖制止,但是會堅定地阻止之相伴的破壞性行為:打翻玩具、亂扔東西、攻擊大人等等。別管在什么樣的情境下,這些行為,都是壞行為,需要及時制止。
制止的辦法不能是“以暴制暴”。孩子亂扔東西,大人就抄起東西打他,孩子打大人,大人就把孩子按住打一頓。大人的這些行為,本質上和孩子的行為沒有什么不同,都是在發(fā)脾氣而已,只是大人的發(fā)脾氣有個管教的名義。這樣做會給孩子壞示范,會讓孩子更傾向于用激烈而不是溫和的方式來表達情緒。
較好的辦法,是“溫柔的堅定”,平靜地告訴他:“你發(fā)脾氣可以,但是不能扔東西,不能打大人,這是不好的行為。”
4、教孩子理性、建設性
習慣惱怒、發(fā)泄的成人和孩子,有一個共同特征,就是沉浸在自己的壞情緒中,只想不管不顧地把怒火傾瀉一番,根本不想“我到底想要什么”、“我這樣的發(fā)泄會得到什么樣的結果”、“事情到底怎么解決”——反正,甭管怎樣,我先發(fā)泄痛快了再說。但是,這樣的惱怒和發(fā)泄,對自己又有什么好處,對事情又有什么幫助呢?
從孩子很小的時候開始,我們就把這樣的理念傳達給孩子,并且注意培養(yǎng)孩子的理性和建設性,讓他明白,壞情緒、失控發(fā)脾氣,對改善狀況不但沒有幫助,反倒會把事情搞得更糟,所以我們遇事需要保持思考,不為一時壞情緒所左右,多從如何改進的角度去想問題。
大人從孩子小時候起,就這樣引導,慢慢地,孩子就會學得更善于與自己的情緒相處,不輕易失控,更不會讓自己長時間沉浸在壞情緒中不可自拔